您当前位置:中玻网 > 资讯中心  >  行业资讯  > 相关部门不当干预如何影响光伏产业?

中玻网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码进行关注
随时随地手机看最新资讯动态

手机阅读

分享

相关部门不当干预如何影响光伏产业?

来源: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余东华 吕逸楠 2015/11/27 11:33:58

26438次浏览


  从光伏产业的发展看,一方面,相关部补贴采用事前补贴、一刀切等方式,扭曲了企业的投入资金行为,诱使企业为获取补贴而投入资金亏损项目或低技术门槛项目,形成过剩产能。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企业的创新激励和事后监督,相关部门补贴等优惠政策破坏了创新环境,使得企业偏好于成本低、风险小、收益快的低附加值产品,并带来企业的盲目扩张,造成企业间无序竞争和产能过剩在光伏产业内部,下游产业对投入资金额要求相对较高、生产周期相对较长,较需要相关部门补贴予以扶持。然而,在地方相关部门与企业的合谋下,进人门槛较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有效果较快的上游环节和中游环节获得相关部门补贴反而更多。上游环节中,多晶硅生产技术较为复杂,研发周期相对较长,需要相关部门补贴支持其开展技术创新和研发设计。然而,流向上游的相关部门补贴大多投向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研发周期相对较短、进人门槛相对较低的单晶硅企业,造成多晶硅依赖进口、单晶硅大量过剩的现象。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相关部门补贴主要流向了技术门槛较低的产能投入资金领域,打破了行业发展规律,加快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低端盲目扩张速度,扭曲了市场选择机制,加重了产业发展初期的过度进人现象。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
  
  论断1:相关部门补贴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能过剩的形成具有正向推动作用。
  
  3、土地价格扭曲与产能过剩
  
  土地不仅是企业基本的生产要素之一,也是相关部门进行干预的重要筹码。土地干预的主体是地方相关部门,地方相关部门寻找中点相关部门土地政策的漏洞,扭曲土地使用价格,进行过度干预。楚建群等通过测算北京、成都两地相关部门出让工业用地的长期收益后发现,工业用地给地方相关部门带来的综合收益是住宅用地的两倍多。由此可以看出,地方相关部门具有强烈的动机对工业用地进行干预。相关部门利用土地进行补贴往往又是通过压低土地价格以吸引企业投入资金建厂的形式实现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土地产权模糊”是低价供地的关键所在,相关部门以低成本获取土地,再以低地价甚至零地价出让给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的企业,使得企业自有资本过低、经营成本下降、风险外部化,导致大量低效率产能投入资金上线,从而出现产能过剩。在中国现阶段规定强制采用招、拍、挂方式出让土地的背景下,地方相关部门依然能够打着“协议出让土地”的幌子对部分土地以低地价甚至零地价出让。协议出让的土地价格往往低于成本价,更是与市场价格相背离。
  
  企业在产能投入资金中付出的土地成本并不是沉没成本,当项目退出经营后,该土地可以远高于购买价的市场价格转让,这又构成了企业的一部分投入资金收益。因此,企业有动机以扩大生产规模的名义增加土地资产,获得投机套利的机会。中点相关部门提出科学发展观后,地方相关部门在传统工业用地价格扭曲程度上有所收敛,尤其是对于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产业,用地审批较为严格,用地价格相对合理。然而,对于符合中点政策意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审批环节相对宽松,用地价格十分优惠,价格扭曲程度较高。光伏产业的下游环节主要涉及太阳能光伏建筑整体化系统的设计、建设、安装和户外光伏电站工程与光伏发电,用地多为戈壁荒滩,相关部门干预程度相对较轻。光伏产业的上游和中游环节需要投入资金建厂,现有的光伏产业园区主要涉及上游和中游环节。因而,相对而言,土地价格扭曲对光伏产业的上游和中游#节的影响非常大。截至2011年,中国已有30个光伏产业园区,其中一些企业占用大量土地,建设“花园式”工厂,造成土地资源的长期闲置浪费。这种低成本的大规模扩张导致产业布局雷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且没有增加实质性的有效产出,进一步降低了产能利用率。黄健柏等M利用工业企业和城市地价数据证实,相关部门低价提供工业用地造成了对辖区企业的实质性补贴效应,并且企业新增土地资产越多,这种价格扭曲对企业过度投入资金的影响越明显。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
  
  论断2:工业用地价格的负向扭曲加剧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能过剩。
  
  论断3:企业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土地资产对产能过剩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4、资金支持水平与产能过剩
  
  除了上文所说的土地之外,资金对于一个企业的成立和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也使得相关部门能够利用资金机构实施干预,扶持相关部门“满意”的本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要点企业和要点项目。资金支持的主体包括地方相关部门和中点相关部门,一方面中点相关部门鼓励政策性银行将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方面地方相关部门利用中点相关部门的政策导向干预银行贷款行为,使资金流向偏离中点相关部门的初衷,导致中点相关部门的干预失效。相关部门能够干预企业资金来源和企业投入资金的原因主要有:
  
  ①“预算软约束”。“预算软约束”表现在,国有企业在面临亏损或破产时,国家会给予相应的财政投入资金、税收减免等补贴,以维持企业的经营。另外,相关部门还会通过国有银行间接削弱企业的负债约束。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鼓励发展类产业,因而地方相关部门更有理由通过关系型融入资金给予其资金支持。
  
  ②土地具有融入资金功能。本文在前文分析中提到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能够低价获得土地投入资金建厂,而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利用土地作为抵押获取银行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又转嫁了企业的融入资金成本和经营风险,使得企业能够比较容易地增加投入资金、扩大产能。
  

版权说明:中玻网原创以及整合的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标明文章来源

免责申明:以上观点不代表“中玻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中玻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中玻网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及应用建议。但因转载众多,或无法确认真正原始作者,故仅标明转载来源,如标错来源,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571-89938883,我们将第一时间更正或者删除处理,谢谢!

相关资讯推荐

查看更多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