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玻网首页欢迎来到中玻网!【请登录】免费注册咨询热线:0571-89938883

注册即送3条优质商机

我的商务室
会员服务
手机站
手机站
微信
微信公众号
网站导航
English
您当前位置:中玻网 > 资讯中心  >  行业资讯  > 合肥发现玻璃六大“硬伤” 酝酿“准入制”

中玻网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码进行关注
随时随地手机看最新资讯动态

手机阅读

分享

合肥发现玻璃六大“硬伤” 酝酿“准入制”

来源:玻璃新观察 2010/7/1 0:00:00

21373次浏览

中玻网】合肥市玻璃商会此前专开展了一次行业调查,结果发现,同样是中空玻璃,商家稍做手脚,成本就可降低10%,而从外观上看就连有经验人士也难辨真假;投入资金上万元就能建一个玻璃加工厂,作坊式生产的产品质量良莠不齐。部分进入市场的建筑玻璃质量存在六大“硬伤”。
  
  调查发现六大“硬伤”
  
  据合肥市玻璃商会的调查,我市进入市场的建筑玻璃,质量良莠不齐,部分产品还存在安全隐患,表现出了六大“硬伤”。
  
  “首先,产品的整体合格率偏低;其次,各个供货厂家提供的产量质量保证书格式不一、内容不全,不能起到相应作用;个别企业没有加工和生产安全、节能玻璃的资质。”合肥市玻璃商会会长王恒春介绍说。
  
  王恒春接着列举出调查中所发现的另外三大问题:靠前,个别玻璃生产厂家为了迎合客户的“特殊”要求,擅自篡改玻璃产品检验报告。第二,出厂的玻璃产品没有进行必要的检验。第三,不少生产厂家以次充好。
  
  合肥发现玻璃六大“硬伤”酝酿“准入制”
  
  “行业潜规则”太多
  
  对于当前市场玻璃质量问题的根源,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主要是“行业潜规则”太多。“没有行业准入制度,行业监不力。”王恒春举例子说,同样是“5+9+5”的中空玻璃,正规厂家按照标准生产,玻璃厚度应该是5毫米,而一些不正规厂家生产的玻璃厚度则“缩水”到4.7毫米,这种细微的差别,就是有经验人士凭肉眼也很难看得出来,但是,玻璃厚度降低了,抗冲击能力明显不足,将其安装在建筑物上就存在安全隐患。此外,有的小厂家还在条、分子筛等原料上“做手脚”,这些看似小小的改变,却可以使生产成本下降10%以上,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
  
  
  “投入资金上万元就能建一个玻璃加工厂,作坊式生产的产品,质量自然是良莠不齐。”合肥市玻璃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肖启文同样感叹。
  
  据王恒春分析,影响当前市场玻璃质量安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行业监管。“目前,对于玻璃质量监管,一般采用送检制度,也就是说,被检验产品的样品,是由各个厂家自行抽样送到有关部门去检验,送检的样品肯定是合格的。”王恒春说,这种送检制度的“潜规则”也早已被一些小厂家“摸透”了。
  
  正在酝酿“准入制”
  
  据了解,目前,我国许多大中型城市比如上海,就已经实行了中空玻璃节能新材料认定的制度,并将建设用玻璃、玻璃布纳入市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总站要点质量监督管理范围,在对玻璃企业和玻璃产品的监管过程中除了相关部门的有关部门外,其行业协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承担了行业监管等相应的职责。
  
  所幸的是,合肥市玻璃行业的问题也已经得到相关部门部门的高度重视。去年年底,合肥市工商联根据玻璃商会的调查,并请示市相关部门研究在玻璃行业实行准入制度,该请示得到了市相关领导的批示。根据批示,今年年初,合肥市玻璃商会在借鉴了上海等地行业准入制度经验的基础上,草拟了在合肥玻璃行业实施准入制度的具体方案,并由市工商联报请市相关部门研究。
  

版权说明:中玻网原创以及整合的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标明文章来源

免责申明:以上观点不代表“中玻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中玻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中玻网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及应用建议。但因转载众多,或无法确认真正原始作者,故仅标明转载来源,如标错来源,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571-89938883,我们将第一时间更正或者删除处理,谢谢!

相关资讯推荐

查看更多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