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48次浏览
成功背后的阴影
德国向可更新能源的转型已经取得了成功。这一进程自从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高速发展,如今人们争论的话题已经不再是它是否能够成功,而是我们的可更新能源电力是不是“太多了”。而在这个“正能量”故事的背后,却掩藏着它的“负能量”——即巨大的成本。
2013年初,时任德国环境部长的彼得·阿尔特迈尔曾提到,可更新能源转型的总成本可能会达到1万亿欧元左右,而这只是一个非常粗略的计算,还有很多问题未得到确认。但是,由此,我们也可以对可更新能源转型的成本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终端用户(以及德国的选民)已经开始感觉到肉痛了。
目前的装机成本意味着可更新能源发电的单位电力成本高于常规发电,因此,通过征收附加费的方式对其进行补贴。换句话说,电力终端用户要直接为此买单。从下面的图表中也可以看出,2009年以来,为了应对装机容量的迅速增长(当年的跳跃式变化反映了太阳能发电的猛增发展,而这个成本尤其高昂),小型终端用户的附加费支出剧增。目前补贴总额约为每年200亿欧元,按照正常的电费分摊到每户约为每年218欧元。关键问题是,德国人现在是否仍然能够承担得起这笔钱。
德国不断增长的可更新能源附加费
纵向:欧分/度,标示:灰色柱状——可更新能源附加费所占百分比绿色折线——每度电成本中的可更新能源附加费
能源转型同时也改变了电力市场的格局,给E.ON和莱茵集团(RWE)等传统能源企业带来严重影响。目前深陷困境的它们不得不开始完全重新思考自己的产业模式。简而言之,这些企业面临着三重挑战。靠前重是废除核电,这意味着核电厂的帐面价值将大幅减值,从而给股东带来巨大损失。目前,它们正在争取获得相关部门赔偿。
第二重是可更新能源电力拉低了电力成批出售价格。这主要是因为可更新能源的单位电价更低,从而在电力成批出售价格的计算规则下拉低了整体价格。这意味着常规电厂的收入将降低,无法收回投入资金成本。
第三重是天然气和煤炭生产出的常规电力正逐步退出市场。这意味着许多常规电力企业的大部分产能都被闲置,挣不到钱。从未来的产业模式来看,此类电厂前途暗淡,电力企业的投入资金被完全搁置,无利可图。当然,RWE和E.ON等大企业正在调整其长期战略。
尽管如此,家庭终端用户不断上涨的电力成本已经成为一个政治问题。为了应对这一问题,2014年,德国相关部门出台一揽子改变措施,目的是放缓能源转型的速度,以期控制成本。总的来说,新增可更新能源的年增长速度已经被控制在既定水平之内。
这个措施似乎已经发挥了效用。经计算,2015年的能源附加费为6.17欧分/度,比2014年稍低。从政治层面来看,这可能是一个英明的政策,因为公众对能源转型的支持度正在降低。这意味着绿色能源发展的速度将会放缓。不过目前德国相关部门似乎仍然恪守着之前的目标,这或许是因为近几年的爆开式发展让它穿上了“红舞鞋”。今后无论如何,有一件事仍将是至关重要的:即没有公众的支持,能源转型将无法实现。
版权说明:中玻网原创以及整合的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标明文章来源
免责申明:以上观点不代表“中玻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中玻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中玻网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及应用建议。但因转载众多,或无法确认真正原始作者,故仅标明转载来源,如标错来源,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571-89938883,我们将第一时间更正或者删除处理,谢谢!
上一篇:美丽与安全并存看玻璃吊顶选购攻略
下一篇:汽车贴膜施工注意要点
【中玻网】三星电子设备解决方案(DS)部门已着手开发下一代封装材料“玻璃中介层”,目标不仅是取代昂贵的硅中介层,还要提升芯片性能。据报...
2025-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