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975次浏览
【中玻网】浮法成型工艺之所以成为世界上生产平板玻璃较先进的工艺方法,是由于它的成型特点所决定的。浮法工艺与传统的生产工艺相比,只有浮法工艺才是真实的水平拉制成型。同时,玻璃表面在金属面上得到抛光,使浮法比用传统的几种落后工艺方法生产的玻璃质量好、品种多、产量高、作业周期长。这可由以下几方面简要地说明。
①成型时不需要克服玻璃自身的重力
由于浮法玻璃是水平拉制成型,玻璃液带的重力是由锡液来支承的,拉引力主要用于克服玻璃液的黏滞力;而传统的成型方法则不同,拉引力既要克服玻璃液的黏滞力,又要克服玻璃带自身的重力,而且后者要比前者大得多。所以必须要用辊子将玻璃带夹住或托住。
这样,由于玻璃带与辊子接触,就不可避免地会使玻璃产生轴花和压口的缺点。平拉法虽然用单一的转向辊承托,但由于此时玻璃带温度还在700℃左右的高温,还处于完全塑性状态,加之转向辊的冷却强度大,因而又会引起斑点和表面不平整的弊病,当转向辊加工质量不好或不及时更换时,尤其严重。而浮法玻璃的整个过程是在密闭的锡槽中进行,只是在玻璃带冷却硬化后,由光洁平滑的辊子将玻璃带托起拉出锡槽,而且玻璃带同辊子是线接触,因此,完全避免了上述的缺点,而能保持在锡槽中获得抛光表面的质量。
②充分发挥玻璃表面张力的作用
玻璃液的表面张力主要使玻璃获得自然抛光、表面平整。传统的成型工艺,为了使垂直引上成功,必须使玻璃带的黏度在很短时间内急速增加,也就是使其温度从940℃左右迅速下降到600℃以下,否则,玻璃带就会因黏度小而无法引上,造成掉炉。
玻璃的表面张力虽然随温度下降变化不大,但因这时玻璃的黏度已经很大,表面张力已不起作用了。浮法成型工艺则不同,由于玻璃的重力是由锡液来承托的,而且两者之间的摩擦力甚微,锡槽较长,玻璃的温度下降较慢,而且可以根据成型要求加以控制,玻璃液在抛光区的温度高于1000。C,黏度小,因此,玻璃的表面张力就能起主要作用(任何物体的表面张力有使其表面积趋于较小的特性),而使玻璃得以自然抛光,表面平整而无波筋和条纹等缺点。
③玻璃带横向温度均匀
玻璃带横向温度均匀是保证玻璃成型质量的重要因素。用传统工艺生产玻璃时,由于其自身固有的原因,很难达到整个板面温度均匀,其板中和板边的温度差经常在50。C以上,特别是玻璃板的宽度加大后,横向温度均匀尤其困难。而浮法玻璃成型是在较长的锡槽中来完成的,在设计中可以根据浮法成型工艺要求,分成若干工艺区,各区的纵向和横向温度,可以根据生产要求,采取边部加热和冷却措施,来进行自动调节控制,以使纵向温度符合成型温度制度要求和减少横向温度差(不大于10℃)。这样,就为玻璃带横向厚度均匀和玻璃抛光质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且也不会因玻璃带的宽度加大而使调节控制增加困难。
④可以比较容易地生产特薄和特厚的玻璃
由于浮法工艺是水平拉制的,使浮法比传统方法较容易地生产特薄和特厚的玻璃。据报道国外浮法可以生产0.55~25mm的高质量玻璃;而传统方法,不论是有槽、无槽还是平拉法,生产厚度大于12mm或薄于Imm玻璃就十分困难,其主要原因是要克服其自身的重力和更难使其横向温度达到成型的要求。而浮法则不然,不需要克服其重力,其成型的各区温度可以自动调节来达到生产要求;同时玻璃带在高温下停留时间长,可以充分发挥玻璃的表面张力作用,而不影响玻璃的抛光质量。
⑤成型过程中降温速度慢、拉引速度快
用传统方法生产平板玻璃时,玻璃从成型室开始引上到玻璃带定型,是在lm左右的距离中完成的。在这过程中,玻璃的温度从大约940℃左右降到600℃以下(平拉法是在0.7m距离中从大约940℃降到700℃左右),玻璃的黏度急剧增加,否则要掉炉;所以必须在成型中采取急冷的措施(冷却水包),使玻璃快速冷却下来,这无疑会给玻璃的表面质量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如冷却不当还容易引起炸裂而掉炉;也由于这个原因而限制了玻璃成型的拉引速度。对一定厚度的玻璃,每小时要想提高几米的速度都十分困难,不仅影响质量,甚至无法生产。
版权说明:中玻网原创以及整合的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标明文章来源
免责申明:以上观点不代表“中玻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中玻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中玻网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及应用建议。但因转载众多,或无法确认真正原始作者,故仅标明转载来源,如标错来源,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571-89938883,我们将第一时间更正或者删除处理,谢谢!
【中玻网】广东玻璃协会成功举办2025“玻璃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引领行业转型升级新年开工之际,南粤大地春意盎然,威武醒狮翩翩起舞,八...
2025-03-14
【中玻网】三星电子设备解决方案(DS)部门已着手开发下一代封装材料“玻璃中介层”,目标不仅是取代昂贵的硅中介层,还要提升芯片性能。据报...
2025-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