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河玻璃深加工市场或提前停工发布时间:2016-01-18
? 沙河市场受到下游段市场需求减少的影响,深加工企业订单大多接近尾声,多数企业在年末无赶制及增加订单的情况发生。 鉴于供需及环保压力带来的减产需求,供应商心态谨慎,当前加工企业和经销商多以完成冬储,累积自身库存以抵抗春节后市场,沙河市场玻璃价格走向稳定,加工企业心态趋弱等待春节后市场重新运行。 依照惯例后期也就是在据年末半月左右时间市场逐渐进入完工阶段,加工企业陆续停工。今年同时受到逐渐加重的环保因素影响,订单无多、接近年末等因素共同形成当前沙河市场略显萧条的局面,因此今年深加工市场或提前进入完工休假阶段,预计比惯例提前10日左右,预计年后复工日期也将比往年晚一些。? ? ??给力士自动玻璃倒角机,有经验为玻璃深加工企业提供倒角抛光方案!?
[详情]
- 淡季来临 玻璃加速下跌发布时间:2016-01-13
本周玻璃价格南涨北跌形势愈发明显,周初均价13.78元/平方米,周末均价13.7元/平方米。各地区涨跌不均,河北地区玻璃快速大面积下滑,华中地区走货良好,再次上调报价。 二.行情分析 产品: 价格变动方面,本周玻璃报价以区间震荡为主。分地区来看,风向标沙河地区本周玻璃大面积加速下跌,以5mm为例,元旦前企业报价集中在13-13.4元/平方米之间,而1月8日,报价则多集中在12.1-12.5元/平方米,周下跌超过1元/平方米,下跌幅度近10%,与前期步入冬季,下跌了近15%的东北地区行情相似。3.8mm、4.8mm等各个规格小板均有大幅度的下跌。华中地区玻璃价格小幅上涨,当地走货情况良好,长利上调0.2元/平方米报价;华东地区目前产销相对平衡,价格暂稳,华南地区部分厂家小幅下调报价,总体变动不大。东北冬储效果不明显,玻璃价格仍然下跌了超过10%。 产能方面,本周无产能变化,近期临沂中波一线500吨计划复产点火。 产业链:2015年1-11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入资金87702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3%,增速比1-10月份回落0.7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入资金59069亿元,增长0.7%,增速回落0.6个百分点。住宅投入资金占房地产开发投入资金的比重为67.4%。1-11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1989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3.1%,降幅比1-10月份收窄0.7个百分点;土地成交价款6409亿元,下降26.0%,降幅扩大0.8个百分点。 1-11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4%,增速比1-10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7.9%,办公楼销售面积增长16.2%,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增长2.7%。商品房销售额74522亿元,增长15.6%,增速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18.0%,办公楼销售额增长26.9%,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额增长0.3%。 11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69637万平方米,比10月末增加100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增加439万平方米,办公楼待售面积增加90万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待售面积增加318万平方米。 行业:水泥行业已经采取北方地区轮流错峰生产的方案来对抗传统淡季,避免企业进一步陷入困境,玻璃行业暂未有类似举动。前日华南地区召开行业会议协同保价,东北地区有常规性冬储保价,目前原片行情不佳,去年至今已经有多条产线转产LOW-E在线镀膜玻璃,2016年春季仍将有几条LOW-E在线玻璃投产。 三.后市预测 截止到2015年12月中旬,我国玻璃在产产能万重量箱,产能利用率69.87%,社会库存3237万重量箱,库存天数13.71天,在产产线241条。12月份暂没有产线调整,前期计划本月产线调整或将延迟至2016年1月份。 目前玻璃市场行情北弱南强,总体弱势震荡为主。南方市场相对北方运行较强,但同比仍偏弱为主。产能仍然过剩。2015年华尔润退出市场缓解了华东地区的供应压力,但总体供需矛盾仍未得到根本缓解。 据预计,2016年玻璃行业总体运行情况或好于今年,但仍将有部分产能继续退出市场,玻璃的去产能进程仍远未结束。 预计2016年玻璃行情走势如下:1-2月份为传统淡季,北方玻璃市场活动停滞,南方则逐步停工,价格弱势震荡。春季之后或将有一波春季行情,但这波回暖或将像2015年一样延迟半个月到1个月。而夏季又是建材行业的一个小淡季,如果2016年高层度去产能进行顺利,后期的“金九银十”或将有良好上涨行情。
[详情]
- 2015年玻璃行业前瞻性会议盘点回顾发布时间:2016-01-08
1、河北玻璃向外转移全部市场闯新路 ----李克强总理会见河北代表团审议相关部门工作报告 2015年3月7日,在时说,“谈到过剩产能,但过剩产能并不等同落后产能。凡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落后产能,该淘汰就要坚决淘汰。但是河北目前的产能多数属于富余而的产能。”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可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另一方面,也可以向国外输出。产能走出去不仅带动了对方的工业化、增加了就业,反过来也能带动自己的产业升级。李克强总理言“产能输出,要把河北放在重要地位。河北的富余产能找到出路,就会给全国树立一个新样板。希望河北在世界市场上闯出一条新路来。”但同时特别强调,转移出去的产能,必须严格遵守环保标准,要对人类负责。 2、张庆伟:确保不折不扣完成既定压减任务 ------河北省化解过剩产能工作情况汇报 2015年8月27日下午,省长张庆伟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听取今年以来,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下一阶段要点工作进行调度部署,确保完成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在听取省发展改变委、省工信厅和有关市关于今年玻璃过剩产能进展情况汇报后,就做好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张庆伟提出明确要求。 一是实施要加快。今年我省过剩产能压减淘汰目标任务已分解到市县,压减淘汰任务较重的地区要加大工作力度,不等不靠,确保完成全年压减淘汰任务;二是创新力度要加大。要在及时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科技等手段,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实打实、点对点、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提高产业准入的能耗、物耗、水耗和自然环保标准,倒逼超标产能退出、节能减排达标和自然环境改善。强化行业准入管理,推进大型企业实施兼并重组,优化产品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三是协调服务要加强。各级各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强大工作合力。有关市县等要尽快将今年化解钢铁产能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企业和设备;有关部门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与各地搞好沟通对接,协调资金机构帮助企业破解融入资金难、融入资金贵等问题,支持企业实现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全部产能合作。 3、任由产能过剩继续将会付出高昂代价 ----新华网思客会 2015年10月24日,在海南三亚举办的上,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表示,中国经济的上一程保持高速增长,但是在经济新常态下,不能再有“企业产能过剩不着急,再熬几年中国经济还会高增长”的幻想,要适应新常态。 刘世锦将之称为“转型再平衡”,他认为,在减产能方面如果没有实质性的举措,不仅是企业效益要继续下滑,而且像银行债务、各种资金风险会进一步暴露,“我们需要有一个比较有效的减产能机制,同时还有一个市场化兼并重组的机制。” 4、25个协议和项目合同引资总额292.6亿 ------京津冀协同发展推介会 2015’沙河市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接洽谈暨招商推介会于10月18日上午隆重举行。推介会上,沙河共与7家国内外企业达了以成玻璃产业为主的项目合作。韩国安山市市长诸淙吉介绍了沙河市与安山市玻璃项目合作情况;清华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邢春晓介绍了北清科技谷项目建设情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人机驾驶研究所书记符俊辉介绍了无人机项目及沙河机场临空经济产业园区建设情况;中国群募网总裁汤光明就玻璃产业+众创空间发展发言;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郭伟就沙新欧铁路班列项目建设发言;中国智能交通系统有限公司总裁廖一兵就大数据产业如何引导玻璃产业创新转型发言。 沙河市长刘果芳代表市相关部门与韩国安山市相关部门市长诸淙吉签订《中韩友好城市合作(投入资金支援)关系协议书》;还签署了中欧智能产业园协议、引进外国智力协议、智慧城市建设协议、北清科技谷项目、城市垃圾处理项目、生物工程中心项目等共计25个协议和项目,其中沙河市相关部门签约项目16个,部门与企业签约项目4个,企业与企业签约项目5个,合同引资总额292.6亿元金额(含14.63亿港元约等于12亿元金额)。 5、企业融入资金和营销难题的新思路 -----沙河玻璃产业发展研讨会 2015年9月24日,沙河玻璃产业发展研讨会在石家庄召开,会议围绕创新资金、保险和产业运营合作模式,破解玻璃企业融入资金难题,拓宽营销渠道,拓展产品市场等问题进行了高层度探讨。河北省工信厅副厅长周军堂,沙河市相关部门副市长李月民、王海彬出席会议。会议详细介绍了沙河玻璃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玻璃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供应链资金+互联网+玻璃异地仓”的运行方案以及创新“政银保企”合作发展、同步解决沙河玻璃深加工企业融入资金和营销难题的新思路。
[详情]
- 华尔润事件的启示及玻璃市场后市变化发布时间:2016-01-06
? ? 人们经常把行业内体量、规模或市场份额巨大的企业称之为“大象”,玻璃行业曾经的民营企业老大——江苏华尔润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华尔润”)无疑是行业里举足轻重的一只。2015年10月20日,这只“大象”的突然停产清算,虽早有征兆,但仍然带给市场巨大的震撼和无法忽视的余波。 有人说,华尔润的破产拉开了玻璃行业整合的大幕,也有人说这将是玻璃行业去产能的阶段性成果。毋庸置疑的是,华尔润注定要在我国玻璃行业的发展史上留下无法抹去的重要一笔。无论是其发展壮大被时代赋予的特殊性、经营思路调整所具有的代表性,还是较终走向衰落折射出的行业共性问题,都值得全行业在当前化解过剩产能、转型升级的重要节点,进行仔细梳理、思考和借鉴,也让我们更加关注2016年玻璃市场走向。 同行眼中的“大象” “华尔润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我们行业的老大哥。”提起当年的行业巨头华尔润,武汉长利玻璃有限责任公司货物部王成斌这样告诉记者。而这种印象,也正是很多同行对华尔润的共同记忆。 据资料显示,在1981年正式进入平板玻璃制造行业之前的十多年间,华尔润主要靠“打零工”的方式加工生产刨床等产品,后更名沙州玻璃厂,于1997年正式采用现名称。确立玻璃为主业后,伴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变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房地产行业发展的黄金年代,华尔润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体制的战略性调整,逐渐发展成为玻璃行业巨头,其成本管理、质量控制、销售模式等都被同行作为学习争相效仿。 “2000年的华尔润,已经是全国玻璃界的企业,其浮法玻璃产品逆江而上能卖到湖北市场。”王成斌说。这种强劲的市场销售能力,折射出的正是华尔润通过规模化发展降低产品成本带来的竞争优势。 提到华尔润当年的规模化发展,就有同行将其描述为“占尽天时地利”。一方面,国家经济体制改变为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在房地产快速发展的黄金年代,玻璃行业曾一度成为暴利行业,而其主要产能又集中在对玻璃产品需求量非常大、需求结构多元化的长三角地区,其快速销售产品的优越性不言而喻,市场规模随之持续快速扩大。 “历史上我国非常大的两个玻璃加工基地就是珠三角、长三角,这两个地方要玻璃要得较多。贸易商只要能弄到货,到了7、8月把仓库放开,价格就是一通暴涨。”回想起当年浮法玻璃的市场销售,武汉长利玻璃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兼副总经理张山高如是说。 华尔润也牢牢地抓住了这个行业需求膨胀的特殊时期,在巨大经济效益的推动下加大了扩张的脚步,并将这一战略基调延续到了后期。较终形成了一个浮法玻璃生产线达20条(张家港本部10条,广东江门3条,山东巨野4条,河北迁安2条,辽宁大连1条,合计年生产能力约8760多万重量箱),旗下9家子公司,业务范围遍布玻璃深加工、硅质原料生产、盐化工、油化工、煤化工、物流等多个领域,注册资本达4.58亿元的庞大玻璃巨头企业。 2000年和2004年,华尔润通过两次企业转制成为一个产权清晰、以玻璃生产为主业的股份制民营企业。截至倒掉之时,华尔润总资产达90多亿元,合计总负债约65亿元,其中银行贷款50.9亿元(张家港市本部银行贷款27.6亿元),除对下属子公司担保6000万元外,无其他对外担保。 同行对于华尔润快速发展的评价,一如其官网介绍所说:华尔润集团在国家改变公开后的发展历程就是我国玻璃工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盲目扩张不可取转型升级是王道 一家如此累累硕果的巨头企业何以一夕之间破产? 当记者问及造成“大象”倒掉的原因时,业内同行的回答或委婉或直接,但矛头直指以下几个方面:罔顾行业现实逆市建线;轻易涉足行业外其他领域;经营不善,负债过多致资金链较终断裂。 “近年来华尔润新建产能过多,较终状况正是其盲目扩张带来的后果。”河北正大玻璃有限公司货物部经理庄自朝对记者表示。 庄自朝所说的“盲目扩张”,尤其体现在2008年大部分国家资金危机爆发后。房地产行业需求萎缩带来的全行业大面积亏损及以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华尔润未及时调整产能部署,依旧以产量求生存。据2008年2月新闻显示,华尔润当时计划总投入资金27.6亿元于山东巨野建设4条700t/d生产线、玻璃深加工中心和一个30万吨煤焦油精炼基地,但是较终只建起了4条线。 2009年9月,国务院将平板玻璃列为6大产能过剩的行业之一;同时,平板玻璃由于高耗能、高污染的特点,被国家列为治理大气污染的主要行业。即便如此,华尔润的“扩张”战略仍未止步。而这种盲目扩张,实际也是同时期很多未看清行情逆转现实、未走上转型升级道路企业的共同短视之处。 业内人士表示,在下游需求进一步萎缩、全行业产能进一步扩张带来行业低利润的现实前,华尔润发展所依靠的中低端浮法玻璃产品单一、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越来越难以支撑起庞大的公司规模、员工数量带来的包袱,使得企业在产品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甚至较基本的环保设备改造方面都步履维艰。 “其实一开始华尔润玻璃口碑还是可以的,产品质量很高,和台玻、南玻质量靠近。”一位曾经营华尔润在江浙沪地区30%玻璃产品的贸易商告诉记者,“后来为了降低成本,华尔润在行业内首先改用石油焦、煤焦油替代重油,但更换燃料后产品质量开始变得不稳定,非常脆,给玻璃钢化带来了很大困难,以至于有的加工商不用华尔润的平板玻璃。”渐渐地,华尔润玻璃产品开始被业内冠以“中低端”形容词。 更使华尔润雪上加霜的,是企业制定的投入资金战略屡遭失败。 “纯碱、石英砂包括物流领域的投入资金还算是有利润的,因为华尔润自身产品也要使用。”杉杉玻璃货物负责人刘政告诉记者,“较致命的打击,是华尔润从2007年开始在一个石化项目上的连续投入资金,前后共投入了30亿元,较终却以失败告终。”而这一失败,也使得华尔润另一个耗资2亿元、研发数年的玻璃地板项目,仅在一次发布会后就草草收尾。 正因如此,“不要轻易涉足行业外的其他领域”也成了河北大光明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玻璃货物负责人武延民谈到华尔润事件时,向记者讲出的靠前个教训。 除此之外,据刘政介绍,华尔润还因旗下某项目平台与其合作公司江苏汇鸿全部集团产生纠纷而对簿公堂,此后又因无法按时归还贷款被江苏银行告上法庭。 “2013年后银行对玻璃行业抽贷动作频繁。到了2015年,一下子20亿元的银行还款压力顶在头上,终于压垮了不堪重负的华尔润。”张山高说,“这一如当年的浙玻。现在来看,能活下来的企业都是比较少依靠银行贷款的,所以还是要靠自己的实力。” 房地产市场的黄金十年,长利也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其对产能扩张始终采取了克制态度。据王成斌介绍,在华尔润等巨头进行大幅产能扩张的时期,长利毅然谢绝了多家银行的杠杆资金,放弃扩张产能规模,通过对欧美市场的考察分析选择向高等Low-E节能玻璃转型升级。同时,积较拥抱新经济,申请成为郑州商品交易单位首批货物交割厂库,货物市场套保等丰富的资金工具使得长利大大化解了市场的下行风险。 “尽管当前市场环境依然严峻,但长利面临的压力小了很多。”王成斌说,在华尔润倒掉后,长利产品凭借优良的品质和低廉的水运成本优势顺江而下,迅速填补了巨头空出的华东市场。得益于此,2015年末华中玻璃产品售价与7月份的低点相比反弹高200元/吨之巨,今日黄浦江边码头几乎每天都可看到发自湖北的玻璃船只靠港卸货。南北价差缩小贸易流向调整 华尔润产能退出的影响下,其他区域对华东地区倒灌行动开始涌现。一番调整后,各区域格局和贸易流向重新稳定,而华中地区无疑是其中非常大的受益者。 “以前华中的玻璃很难进入华东市场,华尔润的体量太大了。”刘政告诉记者,但华尔润破产刚有风声,华中企业就积较打通渠道,现在华中玻璃经由长江水运迅速补上,在华东地区中低端产品市场占有率很大,而高等产品部分主要还是旗滨、南玻、台玻等为主。 面对新腾出的市场空间,华中企业自然受益颇多。但在张山高看来,华中地区玻璃市场的希望不仅仅来源于此,更来源于正处于上升势头的中部经济。 “从过去10年看,中部地区的经济是在上升的,而沿海经济是在下滑。”张山高说,10多年前房地产项目都集中在沿海地区、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而现在二三线城市都在搞房地产。“中部地区人口又多,小县城里的二三十层楼也盖得铺天盖地的。房产商就是要玻璃,这使我们的产品销售有了很好的支撑。” 据他介绍,以前湖北只有两三条线,大量玻璃不是往上海就是往广东发;而现在增加到17条线,其中至少有六七条线销在了湖北。“但这个也是不可持续的。”张山高不无担心地表示。 “如同当年的广东,在大量对外贸易支撑下,广东大量玻璃深加工企业将各种内地很少生产的玻璃产品卖到了全世界,带动了当地的玻璃原片生产和销售。”张山高分析,“但在过去的5年,这个需求萎缩了,而且萎缩得非常厉害。”在他看来,这其中既有金额升值的原因,也有我国人工成本优势逐渐消失,投入资金者转投东南亚各国造成的影响。 广东当地的浮法玻璃产能近几年虽有所下降,但是福建旗滨10条线的产能主要集中销往广东,再加上当地玻璃巨头信义刚上4条新线,大企业资金实力雄厚,短时间内产能不会再有退出。与此同时,广东的玻璃需求却在进一步下滑,受此影响,今年下半年开始长利发往广东的原片也几乎停摆。 “历史上玻璃在南北方向上是流动的,沙河往我们这发,我们往广东那发,现在是沙河也不往我们这发,我们也不往广东发。”张山高笑说,玻璃南北价差缩小的现实下,价差不足以抵消运费,于是造成全国玻璃南北销售半径更小。 在弘业货物分析师张永鸽看来,当前产能过剩的行业背景下,转型升级的较为突出的榜样来自华北地区。为完善其产业链布局和合理发展,沙河厂家将原片玻璃逐步延伸,大力发展深加工企业,扩大了平板玻璃的销售范围,同时也减轻了原片玻璃的销售压力,开发多样化的玻璃产品对提升华北玻璃的价格起到有益作用。 在华北价格走高的作用下,原本华北玻璃对东北市场的大量流入也渐渐停止,转变为东北玻璃冲击京津冀地区;与此同时,在打通了销售渠道后,东北玻璃通过船运进入到华东、华南甚至西南地区,消化了短时间内河北迎新集团和广东信义集团为主的大型玻璃企业投产之下一度爆发的产能,使得东北地区于2015年下半年一改之前的售价趋势,开始上扬。 但是张山高对于东北市场未来的走势并不看好。他认为,一方面从人口流动看东北应该呈下降趋势,进而影响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季节原因玻璃产品生产后要在库房存放达四五个月之久,给企业经营带来压力。 “这也就是为什么辽宁、内蒙的玻璃厂很难搞下去。其实较好的方法就是沙河将产品运送过去。”张山高说。但是在东北产能减少的局面下,仍有不少企业前去投产建线,在他看来这种策略欠妥。 华尔润事件未波及的当属西南市场。 西南地区受水运困难、公路运输成本较高影响,产品流入和流出都比较困难,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环境,逢政策利好时企业利润颇丰。但从2014年6月开始,南玻、信义在西南地区逐渐上线点火,截至2015年4月,新增玻璃产能接近5000t/d,总产能达到15750t/d。产能的快速增加也引起了业内人士对于西南可成为“下一个东北”的争议。 对于巨头企业接连进入西南地区的行为,王成斌将其解读为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过去可以选择到这里来,也可以选择不到这里来;但现在,自身消化不了,必须要到这里来。”王成斌说。然而无论如何,西南地区玻璃价格的持续下滑已经让业界看到了西南市场的景气度正在发生变化,外地企业的进入难度势必越来越大。
[详情]
- 玻璃2015震荡下挫 2016或有回弹发布时间:2016-01-05
2015年玻璃行情总体以弱势震荡为主,2015年1月1日报价14.59元/平方米,12月30日报价13.79元/平方米,年综合下跌5.48%。总体可以概括为:底部震荡,反弹乏力,高层度去产能。 1-2月份:需求淡季,快速下滑 1-2月处在双节期间,行业处于停滞状态,因冬季是建材行业的传统淡季,按照往年规律,冬季玻璃价格将会有一定幅度的下跌,而经过2013-2014年房地产行业逐步放缓,玻璃需求持续疲软,价格延续下行,2014年的冬天显得格外“寒冷”,行业普遍对后市情绪悲观,因此价格下跌迅速且幅度非常大。据生意社监测显示,2015年1-2月份,玻璃价格累计下跌0.47元/平方米,跌幅3.22%。 3-5月份:春寒料峭,加速探底 按照常规,进入春天之后,玻璃行情将会迎来春季“小阳春”。而2015年的春季行情并未如期到来,步入春季开工期之后,因企业库存持续高位,开工生产加剧供应压力,据生意社2015年玻璃社会库存图显示,2015年春季库存持续攀升并达到年内高位——3570万重量箱水平。而需求并未恢复,房地产行业仍处下跌通道,玻璃难挽颓势,而此时价格也基本跌至春季低点,13.76元/重量箱。 这个阶段内,玻璃呈现“北涨南跌”的走势。风向标沙河地区一枝独秀一路上扬,其他地区则下跌为主,以华中地区下跌幅度较好大,部分企业价格下跌在0.8-1元/平方米,直逼华北地区,形成了新的价格洼地,华南、华东地区也陆续走低。东北地区仍处在冬季停工期,市场行情惨淡。 6-7月份:震荡整理 之后在企业进行了降价去库存和集中冷修。以及地区性协同会议提涨动作之后,玻璃迎来短暂的回暖,但因产能过剩严重需求疲软,回暖上涨幅度仅有1.07%,至13.91元/平方米。这波上涨并未持续太久,之后夏季淡季,玻璃很快便再次下跌,6月初高点13.91元/平方米跌至8月7日的13.67元/平方米,累计下跌了1.73%。 8月-11月:姗姗来迟,金九银十“打折” 春季行情流产,全年已经迎来两波下跌的企业纷纷寄希望于金九银十,自8月份以来,各地区行业会议纷纷召开以烘托“金九银十”氛围,企业也多集中在6-7月份提前复产备战金九银十,但因需求仍未恢复,因此上涨迟迟未现,直到10月中旬才开始有较为明显的上涨迹象,而随着11月份淡季的到来,这波上涨仅在1个多月之后便草草收场,自8月14日至较好高点11月11日,累计上涨幅度1.76%。 11-12月:淡季基调主要玻璃弱势调整 步入11月份,由北向南的传统建材行业淡季来袭,玻璃行情调头弱势下行,金九银十行情基本确立流产。从地区上来说,东北地区首先进入冬储,价格下跌,随之而来的华北地区大面积雾霾,也加速了北方其它地区地区行情入冬,步入这个阶段的玻璃呈现南强北弱的发展态势,与天气表现的较为吻合,南方地区目前仍可施工,因此玻璃销售情况尚可,后期南方地区行情或仍有小幅震荡。 从产能上来说,据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单月玻璃产量连续10个月下降,1-10月玻璃总产量6.33亿重量箱,预计全年玻璃产量或在7.4亿重量箱水平,预计较去年减少4500万重量箱,去产能动作取得初步成果。 据工信部和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预计2015年全年全国共淘汰炼铁1300万吨、炼钢1700万吨、电解铝30万吨、水泥3800万吨、平板玻璃1100万重量箱,化解造船过剩产能1500万吨,去产能取得初步成效。 从统计的全年玻璃库存走势来看,玻璃上半年总体库存呈现高位盘整走势,而下半年去库存化进程加快,全年库存在3200-3600万重量箱区间内波动,上半年库存高点3570万重量箱出现在价格较好低的春季,而行情较好好的10月下旬库存也达到低位,3217万重量箱。库存天数在9-14天,地区间略有差异。 产业链弱势运行成本需求双降 玻璃的主要上游纯碱、重油,2015年呈现熊市,虽下跌幅度略有不一,但根据生意社纯碱与玻璃的比价指数来看,相关性均呈现基本负相关(上游原材料价格下跌幅度大于下游产品价格下跌幅度),因此从原材料上来说,企业成本有一定的降低。 煤炭行业2015量价齐跌,从一定角度上减轻了玻璃企业的燃料成本。而在2015年,国家也初次大幅下调了天然气的价格,下调幅度为700元/吨,让使用燃气作为燃料的玻璃企业又减轻了一定负担,盈利情况有一定好转。 预计,随着后期天气继续转冷,和双节来临项目逐渐停工,玻璃将维持弱势震荡行情。预计冬季(2015年11月-2016年3月)底部在13.5元/平方米附近。而短期内库存则将小幅增加,预计冬季库存高点在3450万重量箱附近。
[详情]
- 2015大部分国家汽车玻璃行业市场分析发布时间:2015-12-29
? ? 随着大部分国家经济自2008年大部分国家资金危机以来不断复苏,大部分国家汽车玻璃需求量由2009年的294百万平方米增加至2013年的415百万平方米,复合年增长率为9.0%。罗兰贝格预计,2013年至2018年,大部分国家汽车玻璃需求量将以4.9%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2018年,大部分国家汽车玻璃需求量将达528百万平方米。 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3年,大部分国家新车配套汽车玻璃市场以10.1%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2013年大部分国家新车配套汽车玻璃市场总量为331百万平方米,占大部分国家汽车玻璃市场的79.8%,且增速高于同期大部分国家汽车市场。大部分国家新车配套汽车玻璃市场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市场对大型挡风玻璃的需求不断增加及和汽车天窗的日益普及。预计2013年至2018年,大部分国家新车配套汽车玻璃市场将以5.0%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2018年大部分国家新车配套汽车玻璃市场总量将达423百万平方米。2009年至2013年,大部分国家售后配件汽车玻璃市场以5.0%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2013年大部分国家售后配件汽车玻璃市场总量为84百万平方米。预计2013年至2018年,大部分国家售后配件汽车玻璃市场将以4.6%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2018年大部分国家售后配件汽车玻璃市场总量将达105百万平方米。 相关数据: 大部分国家汽车玻璃需求量于所示期间的历史和预测数: ???? 大部分国家汽车玻璃行业的趋势: 汽车天窗普及率提升。受消费者对驾驶体验要求的提升所推动,汽车天窗的需求量预期将不断增加。 汽车玻璃用量增长。每车汽车玻璃用量在过去十年间以1.4%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预计未来将会继续增长,主要是由于为扩大视野而增加前挡风玻璃的倾斜度以及汽车天窗的需求量增加。 汽车玻璃特性和功能的改善。附带节约能耗、提高驾乘舒适性和安全性等增值特性和功能的智能型玻璃产品(如电(光)控调色玻璃、憎水玻璃和屏显风窗玻璃(HUD))将在汽车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汽车玻璃模块化生产的加大。为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供应链并加强质量控制,大部分国家汽车制造商对汽车组建模块化生产的需求日益增加。预期这将推动汽车玻璃生产商进一步整合预装配和注塑包边等增值生产工艺,提高汽车玻璃产品的附加值。
[详情]